新闻资讯
何虎生 雷引杰: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23-10-27 来源:历史数据 本站编辑:历史数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阐明了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认识和有效解决文化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在根本立场上坚持人民至上,强调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的价值立场。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强烈的民生情怀和民本立场,强调“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阐明了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繁荣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刻表明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的文化立场。党在推进文化建设的不同时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和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一以贯之体现了我们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和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指出“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无论是文艺创作、文化产品生产,还是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设施建设,都应当把人民需要作为着力点,把人民欢迎、人民满意作为目标追求,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精神气质上坚持自信自立,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精神气度,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在的精神特质。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如果抛弃自己的历史文化,不但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历史、现实、未来的时间维度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空间维度,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意义所在和根本要求。必须要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道路与文化、理论与实践的交织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建构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原则方针上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守正创新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显著标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应当认识到,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开放的、包容的、发展的,其内涵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发展: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是随着自身所处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而不断丰富,通过与其他文化交流互鉴而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文化为国家和民族之魂、国家治理之基,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在思维方法上坚持问题导向,强调防范化解文化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风格。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我国已经步入社会发展转型、社会结构嬗变的关键时期,在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呈现多时态文化观念并存、多元社会思潮并立的景象。比如,中西方文化交融交锋日趋激烈、人们的价值选择日趋多元、社会思潮日趋多种多样等对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形成冲击;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教育的力度抓得不紧、不实,腐朽文化与思想糟粕的基因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并传播,对民众理想信念的养成产生负面影响;在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的关系上,还有一些矛盾如贫富差距、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凝聚民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仰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在多元化的思想文化格局中,迫切需要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提升凝聚力、引领力上下功夫。

 

在方法途径上坚持系统观念,强调文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方针。文化建设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这要求我们强化系统思维,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来观察、分析、解决文化传承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如何建设文化”这一重大问题进行科学谋划、整体推进,逐步形成了目标明确、任务精准、特色鲜明的文化发展战略。一方面,把文化强国建设放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中来审视,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另一方面,文化强国建设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项工作及其各个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融通中国与世界,鲜明体现了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在格局眼光上坚持胸怀天下,强调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融合,强调要着力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层面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指明新的发展方向、注入新的强大动力。必须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互鉴,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程中,打开、打通、打造世界各国文化交融新局面。(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